肥猫小说网 > 历史小说 > 谋明 > 第一百七十六章 轰鸣

第一百七十六章 轰鸣

    谋明第一百七十六章轰鸣堵不如疏,这其实是古人都明白的道理,在大明国初能禁海是因为国内刚刚初定,原本就没有多大规模的贸易,当时欧洲人也未开始大航海贸易,阿拉伯人在衰落之中,唐宋时的贸易目标主要是阿拉伯人,将中国货物中转至欧洲,以此获得巨利。

    在秦汉之际,往欧洲的贸易之路是陆地上的丝绸之路,到唐中期之后,因为战乱和环境变化,加上阿拉伯人横亘于欧亚之间,海上丝路渐渐取代了陆路。

    至大明时,陆上丝绸之路已经完全断绝,所以明太祖只取哈密设卫,并未派大军继续往西,一则是当时蒙古势强,从河套往西域是左右前后都受敌,太过困难。另一条便是因为没有利益,汉开西域不光是军事和土地,更有经济之利。

    到大明时情形完全不同,大明对获取西域之地毫无兴趣,否则以明初国力,取西域之地也并非是完全做不到,只是时势异同,最终的选择就完全不同。

    对沈亮来说,他黯然神伤的就是当初的训练和意气风发毫无结果。

    明廷在登州镇投入重注,孙元化在这里雇佣了大量葡萄牙雇佣兵,教官,技师,是指望打造一支完全的纯西式的火器部队。

    这个思路其实是对的,如果叫孙元化做成了,几万火枪兵出现在崇祯十四年的松锦之战的战场上,那场景想想不要太美。

    可惜王朝末世之时,一切好的想法最终在执行时总是会走歪一步,一步错便是步步错。

    首先崇祯不该急功近利,听辽西将门忽悠去修什么大凌河城。

    明军是仓促修城,完全没有大战的打算和计划,军伍不齐,准备不充份,后勤不畅,匆匆忙忙的就由祖大寿跑去筑城。

    祖家是想更进一步扩大地盘和实力,当时的情形和天启末崇祯初完全不同。

    既没有袁崇焕这个镇的住的文官大佬提调,也没有了赵率教和满桂等悍将相帮,祖大寿一直未将满桂和赵率教看在眼里,他有祖家诸将,包括祖宽这样家丁出身的悍将,自以为东虏不足惧,毕竟宁锦之战时凭火炮挫败过女真人,修大凌河城他以为结果也会一样。

    结果完全不一样,没有几万精锐形成支援,女真人蜂拥而至,建长围把大凌河城包围的水泄不通,也不着急强攻硬打,你有精锐和火炮又能如何,出城野战就是个死,只能困守大凌河城待援。

    皇太极要的就是你待援,祖大寿其实是忠于大明的,只是私心太重,想的就是扩充自家的将门实力。

    就是这一点私心把大明坑惨了,崇祯这二祸不问三七二十一,陆续添油增兵。

    明军多次援大凌河,都是来一股被吃一股。

    明军共派出四次援兵,规模最大的是监军张春所领的四万主力,结果一战全溃,四万精锐只剩下吴襄宋伟带的几十个内丁逃走,其余几十个将领和张春在内俱是被俘,大量将士被杀。

    祖大寿带的全部是祖家的家内丁精锐,还有营兵和大量民夫。

    新筑之城里有三万余人,城中之粮不过能吃几天。

    坚持了那么久的原因就是祖大寿化身为食人魔,其内丁和亲军一直在吃人,先吃民夫,再吃营兵,最后看看人都要快吃光了,祖大寿杀不肯降的何可纲,率诸将亲军投降。

    祖大寿虽降,但认准了皇太极没前途,其后还是跑了。

    为了祖家的利益,其又坚守锦州,锦州远离宁远和山海关,拖长了明军的供给线和战线,结果到了崇祯十四年前后,锦州又被皇太极派多尔衮和豪格等诸王率部给围了。

    这一次祖大寿倒是吸取了教训,在锦州城中堆积了大量粮食,足够城中军民数年所食。

    又有精锐甲兵和大量火炮,清军想要强攻那是不可能的事,就算把八旗战兵全部堆死在城下也不可能强攻的下来。

    但后金改金为清,国力在皇太极主持下也是蒸蒸日上。

    大凌河一役才几个月时间,当时的后金已经把国力耗的差不多。

    围困锦州却是可以修长围,不仅把锦州隔断,把松塔等诸堡也是隔开来。而且清军做好了长期围困的打算。

    锦州城火器不缺,甲兵不缺,粮食不缺,祖大寿唯一没想到的就是缺木柴。

    没有引火之物,城中还是饥寒交迫,这一次崇祯二杆子性格又帮了女真人,强令没有准备好的洪承畴进军。

    松锦之役后,大明就算彻底完蛋,到这时反是老实了,祖家被迫投降,没有将门想着在关外开疆辟土,只守着宁远和山海关,清军倒也不曾想着强攻,反正那时皇太极也是击败了林丹汗,从大同到蓟镇,何处皆可破口而入了。

    大凌河之役毁灭的不光是大量明军精锐和祖家,明廷病急乱投医,把满腹不满心怀不轨的东江兵也要投放到战场。

    孔有德等人当然不想去,吴桥兵变看似偶然,其实也是必然。

    最倒霉的就是